仪式感是什么
我们在说仪式感之前,首先要理解一个词:仪式在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新年的饺子,元宵节的元宵,婚礼的形式,葬礼的过程,他们都有一个学术名字就叫做仪式。在古代的成年礼,就会举行仪式。这个仪式就意味着一个小孩子,在进行这一系列的活动后就是一个大人了。仪式的功能,在起初就是去掉一个人的身份转换时带来的模糊性和存在的。
可是后来,又出现了一个名词叫“仪式感”。朋友圈,微博等等社交平台开始有人发一些奢侈高消费的地方的一些拍照打卡照片。也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大街上开始频频出现一些网红店,它们花样百出,用各种手段把简单的东西做的复杂,最后卖出天价。开始有人去打卡。吃着并不好吃的食物,拍拍照片,发发朋友圈,配文:“生活需要仪式感”。我们开始曲解了仪式感,似乎规矩越多,越是花里胡哨,仪式感才越强。更奇怪的是,真的有很多人宁愿排队几小时,也要追求这一顿饭的“仪式感” 我们一直提倡,生活需要仪式感。但是有些人并不知道,所谓仪式感,并不是一些高消费的假意作秀,那叫伪仪式感。
近几年,INS风,冷淡风······ 成为了大多仪式感你生活的标配。突然想起来之前看过的一条微博,22岁女大学生,将宿舍生活过的异常精致。但是室友爆出了背后的辛苦!
在凌乱不堪,无处下脚的宿舍中找来一块布,拿着父母的血汗钱,买着奢侈的化妆品,各种小蛋糕,开始摆拍。这就是仪式感?不 !这是伪仪式感!!! 仔细想一想,其实生活中的伪仪式感也是蛮多的。总有一些人,月薪1800花钱也绝不手软,时不时刷信用卡买一些透支生活的奢侈品,下午刷朋友圈发着有品位的下午茶,晚饭却只能吃泡面。吃完泡面有开始了,在地毯上摆上一支香薰蜡烛,在放上分期支付的笔记本电脑,开始拍照···虽然已经还不起下个月的信用卡了,但是朋友圈依然配文:生活需要仪式感,房子是租来的,但生活不是。
其实有的时候我们可以想一想,你所谓的仪式感,到底是不是一场虚荣心作祟的自我表演,表面光彩灼目,内里空洞不堪······
仪式感,到底应该体现运用在哪里呢?
说白了,真正的仪式感,应该是给平淡的日子加一点甜!
在有仪式感之前,应该做的是过好普通的生活。否则再美好的仪式感,回到现实也是落差极大的。
简单的一日三餐突然有一天桌子上多了一朵花
简单的周末,平时不做饭的男孩突然早起做了早饭。
简单的节日,多了一些小小的惊喜。
带去公司的便当,突然多了一个笑脸的煎蛋
下班路过蛋糕店,给她买了一个小糕点。
平凡的旅行在她耳边插上一朵小花
在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里面有一句台词“他也许不会带我去坐游艇吃法餐,但是他可以每天早晨都为我跑上几条街买我最爱的油条”
真正的仪式感从来不是为了满足虚荣心,而是把琐碎的生活过的讲究,让平淡的生活开出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