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自己合群,往往是在为难自己。
前段时间,有位读者朋友问我:为什么自己总是无法合群,哪怕做再多事,也显得和别的群体格格不入?
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不是在想为什么她无法合群,而是在想为什么她一定要合群?换句话说,为什么她一定要合一个“不适合”自己的群?
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这句话说清了人际交往中的规则,简单来说就是物以类聚。一个群体在你努力改变自己还无法融入的时候,只能证明你不是他们要找的人,同样的,他们也不是你该找的人。
这个时候还要强行合群,无法证明你人缘好,只能证明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才一味需要得到别人的承认。
就像在心理学中,有一个词叫做“心理认同感”。
所谓的“心理认同感”指的是很多人会寻找别人对自己的认同,从而平衡自己的心理,认为自己得到了肯定,会更加具有自信和满足感。
关于“心理认同感”的获取途径中,记得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一个人的心理认同感,完全可以自己给自己。”
也就是说,你无法认同自己的时候,才会一味要求别人认同你,那些强迫自己合群的人便是如此。
改变这种现象的最好办法,就是先学会找到自己的路。
等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之后,你才会明白,一个人合不合群,其实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一直都是你是否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原因很简单。
一味的合群,可能只是浪费时间
记得刘同在《你的孤独,虽败犹荣》里写道:“不合群只是表面的孤独,合群了才是内心的孤独。”对这句话深以为然。
人际交往中,为了合群而合群的人不计其数,但那些人得到了什么?
为了合群去玩游戏,大学四年被浪费;为了合群去拼酒,好好的身体被搞垮;为了合群参加各种聚会,钱包里的钱越来越少...
更关键的是,也许你付出了很多,还是无法成为群体中的一员,这不一定是你的错,但一定是你做了错的选择。
就像当初的朴树,因为一首《我去2000年》被听众所熟知,又因为一首《生如夏花》爆红。
当时很多人看到了朴树的商业价值,连他自己都知道自己能挣来钱,甚至只要愿意炒作,愿意被经纪公司包装,他的前途一片大好。
那个时候的他,尝试过迎合大众,尝试过迎合自己的经纪公司,但是他发现,自己做到这个地步的时候,真的不快乐。
身有抑郁症的朴树,除了唱歌的时候能让人感觉到他的自如和超脱外,其他的时间他都喜欢用帽子来阻挡和外界的接触。
后来,朴树认清了自己,愿意和自己和解,开始用各种理由拒绝那些邀请他的人,从此消失在了大众视野当中。
朴树的人生,似乎总没那么合群。
别人上学的时候,他辍了学要做音乐;别人挣钱的时候,他还靠家里的接济;别人想要一炮而红的时候,他只想安安静静呆着。可是,这又能怎么样呢?
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的生活,只有你知道你想要什么,才知道面前的生活是不是自己岁追求的。
当你连自己的心意都看不懂的时候,哪怕你合的群再多,你交到的朋友再多,你也找不到自己,或者说,你只能在人群中迷失自己。
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才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朴树在沉寂了十年之后,再一次出现在大众面前的时,是因为他接受了韩寒的邀请,为韩寒的电影唱了一首《平凡的路》。
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除了曲调之外,还有这几句歌词:
“我曾经跨越过山和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我曾经拥有着的一切,转眼都飘散如烟。我曾经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也许这首歌,是朴树送给自己的歌;也许这首歌,是朴树送给别人的歌;也许这首歌,就是朴树最想说的话。
每当听起这首歌时,我总在想,若是当初的朴树和其他人一样,还会不会有今天的他。
但每次想起时,答案都只有一个——朴树正是因为不一样,才叫做朴树,他不可能和其他人一样,也没有人能和他一样。
年少之时,也许每个人都曾想过要当孩子王,都曾想过要找一切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都曾希望过遇见的人是自己的兄弟,也是自己的姐妹。
当真的经历过之后,成熟的人才能明白,其实一个人能珍惜的人就那么几个,能和自己走在一起的人也就那么几个。
人生中很多遇到的人,都只是过客而已,当你非要和他们一致,才容易弄丢自己的脚步。
就像有人说,人生就是一座金字塔,那些在塔底挣扎着的人,总是能团结一心,因为他们害怕谁超越了自己。
而那些想要往塔顶怕的人,一路上注定要忍受一定的孤独。
到了故事的故事,人和人之间就像雪小禅曾写的一样:“人到了一定年纪,是往回收的,收到最后,三两知己,一杯浅茶......把生活活成自己的模样。”
人生中,唯有那个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把合群看得那么重的人,才能把生活活成自己的模样,才能在之后的人生中不后悔,才能自己成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