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性恋的性取向,完全可以用来证明心理功能的适应性。在这个世界上,大约96~98%的男性和98~99%的女性都是异性恋。同性恋的性取向会使得个体很难成功繁衍后代,正因此,这种性取向应该遭到自然选择的无情淘汰才是。然而,人群中始终存在着一小部分的同性恋者,他们成为了人类演化意义上的真正谜团。
基因学的研究显示,同性恋男子比直男,更可能有同性恋兄弟,同性恋女子比直女,也更可能有同性恋姐妹。此外,同性恋兄弟姐妹的X染色体结构,也有许多相似之处。由此可以推测,性取向存在一定的遗传相关性。也就是说,可能存在一种同性恋基因,这种基因使得其携带者成为我们天生的“同志”。
然而,如果“直”和“弯”真的是由基因决定的话,那么一个显而易见的悖论是:“弯”的基因为什么能够代代遗传。虽然部分同性恋者仍然会生儿育女,但总体而言,他们的繁殖率会比异性恋低80%。自然选择的巨大压力,完全足以令这种基因迅速走向灭绝。
亲属利他理论
“亲属利他理论”试图解决这一悖论。根据遗传原理,我们身上的基因,有二分之一机会携带在兄弟姐妹身上,有四分之一机会携带在外甥和侄子女身上。“亲属利他理论”认为,同性恋者会将自身的资源和精力更多地投入到侄子女和外甥身上,以此来弥补自己因放弃生育而造成的繁殖损失。如此一来,同性恋基因便有可能在自然选择过程中保存下来。
当然,个体主观上并非就是为了散播基因,才去帮助自己的亲属。个体的利他行为仍旧是出于情不自禁的“爱”。只不过这种“爱”,是基因用来延续自身的一种心智设计。亲属利他行为的本质,就是基因以一种间接的方式来保存自身。
“亲属利他理论”本身没有问题,也符合我们的生活经验。同性恋和异性恋都会表现出亲属利他行为,但同性恋是否就比异性恋更大力度地资助亲属却遭到质疑。实证研究并不完全支持这一假设;另外,我们也可以想象,同性恋者很可能因为亲属的排斥和不认可而与家人更为疏远。
女性生育力假说
“女性生育力假说”认为,如果男性同性恋基因可以提高男同的女性亲属的繁殖率,那么这种基因便能够得到延续保存。这是因为,虽然男同的子女数量很少,但只要其女性亲属具备繁殖优势,这种损失就可以得到充分弥补。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尽管男同的后代数量只有直男的五分之一,但是男同的母系女性亲属,比如他们的母亲和姨妈,就比直男的母系女性亲属拥有更多后代。当然,如果要进一步证实这一理论,科学家还必须弄清楚,借由母系亲属遗传的同性恋基因,是如何在增加男性后代同性恋倾向的同时,提高女性亲属的繁殖成功率的。
科学与道德
同性恋基因的发现,可以说是一种科学的政治正确了。它驳斥了一些歧视观念,比如“同性恋是个体的自主选择,而非人类天性,并且它是个体的错误选择”。同性恋基因的存在,正好可以说明,性取向并非个体理应承担责任的自主选择,而是一种个体无法掌控的先天倾向。
但这种将“道德”科学化的做法是十分危险的。道德化的科学,固然会令科学受缚,对道德也未必就是好事。如果其他的科学结论与我们的道德观念相悖呢?如果有一天同性恋基因理论被证伪,到那时我们又该如何自处?难道我们要承认同性恋歧视是理所当然吗?
正因此,反对迫害同性恋的立论基础,不应该建立在同性恋基因的存在与否上,而应该根植于对个人权利的信仰:相信每个人私下里都有权利去做两相情愿的事情,并且享有免受歧视和骚扰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