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出差一周从国外回来,我给男友发了一条微信让他开车来接我。他起初答应,之后又改口说在外面有事赶不过去,让我自己回家。我说,「那你回来的时候帮我买份晚餐。」他满口答应。
打开家门,靠垫在沙发上被挤得变了形状,纸屑散落在茶几下面,杂乱的客厅的每一个细节都在透露着这里有陌生人来过的讯息。而最让人不敢审视的是,桌上还没来得及归位的半瓶红酒,暧昧至极。
男友双手空空走进家门,他才恍然没有给我买晚餐。显然,他一路都在思考着对他「更为重要的」事情。我质疑他带人回家,他觉得我无中生有并和我据理力争。但是,从他张嘴反驳的一瞬间我几乎就坐实了他出轨的事情,因为他真正被冤枉的时候,第一反应从来都是懒得解释。
我宽慰自己,没有亲眼见到的事情可以不算作数。我选择了「且行且珍惜」,直到那天他在酒后吐露着真情……
有次他喝得烂醉如泥回家,不知道是他忘记了我的存在,还是选择故意忽略,径直在电话里和游戏队友互诉衷肠。当我听到那些曾热烈对待过我的「宠溺语气」和「亲昵称呼」又重温在一个陌生人的身上时,熟悉又遥远的嫉妒,让我深刻地明白这段三年的感情生活即将结束。
最后我提了分手,但我实际仍是「被分手」的那个人,因为被分手的人从来都不是一段亲密关系里最先得到「分手通知」的人,而是那个在爱情里先不被爱的人。
而「被分手」对于四十岁的人来说,不管结束的是一段两年的感情,还是一段十年的感情,其实没有任何区别,都是一次对爱情信心的打击。我们不再可能像年轻分手时一样,痛骂着青春喂了狗,只能舔着伤口小心翼翼。
二。
中年被分手,最容易性情大变。我选择了封闭自己不去恋爱,害怕付出,更害怕再重蹈受伤的覆辙。
我害怕对方把我对他的爱,变成一个可以任他消磨的资本。怕他的「求偶标准」更像是一个「找保姆标准」,只需要一个帮他洗衣服、帮他端茶倒水、在生病的时候可以照顾他的人。
当你在勾勒两个人未来的蓝图,需要他付出感情或者金钱的时候,对方就会退缩,这时你才发现对方根本就不想更深入地参与。他们只是享受当下。
选择「封闭自己」更重要的是,我明白自己的爱情并不纯粹。
年轻来到北京,我把爱情当成「现实需求」,亲密关系能帮我承担经济压力,让我不被城市「温柔劝退」;三十岁的时候,我把爱情当成「抚慰需求」——当我终于能与世界对话不必瑟瑟发抖时,我也想要一份最纯粹的爱情,治愈我生活里的伤口。
年过四十,我才知道我一直把爱情当成一个填满生活的填充物。
我需要思考爱情对我未来生活的意义。
而和我年龄相仿遭遇同样经历的人,他们会表现出相反的一面。他们对爱情变得异常的热情澎湃,愿意尝试每一种可能,甚至有的人可以同时和四个人一起恋爱。他们说这是「宽进严出」,其实更像是自暴自弃。
他们喜欢听对方单纯地讲「我爱你」「我喜欢你」,因为觉得这是当下真实的感受。而对待爱情的美好幻想,譬如「我想和你共同抚养一个孩子」「我想和你出国结婚」,就像对待一场「商业互吹」一样,没有心动,只有发自内心的嗤之以鼻。
活成了一副及时行乐的模样。
三。
中年人最后会选择一个喜欢自己的人。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最后你爱的人,终究会败给对你好的人。」其实不是「你爱的人」败给了「爱你的人」,而是你败给了对爱情的信任感。
四十岁之前我想要一个「我喜欢的人」,因为我能得到成就感;四十之后我想要找一个「喜欢我的人」,因为我觉得拥有了安全感。
我愿意在经济上多付出一些,这样我就能在情感上亏欠一些,成为一个能主动失去别人的人。如果哪一天对方不喜欢我了,庆幸自己只是难过,不至于失去信心。
我很羡慕人们在年轻时的爱情,因为彼此很容易在一段感情中产生信任感。
信任感就是和喜欢的人在生活里写下同样深刻的故事。年轻的时候,和喜欢的人一起找工作、一起商讨想要迁移的城市、一起吃馒头咸菜就可以拥有这份信任感。
但是人到四十,人生道路已然清晰,想拥有一段高潮迭起的共同经历并不容易。日常的旅行、吃饭、学习在四十年人生经历面前都显得过于平淡,生活琐碎难以堆砌出一份信任感。中年人的信任只能建立在经济基础上。
和对方一起买房、一起领养孩子、或是一起创业,只有将经济和生活更深层次地捆绑,才能得到一份信任感。
但是,比精神合拍更难得的,是经济合拍。
四。
刚经历了四十岁被分手的我,没能遇到一份从一而终的感情。对人性、对爱情的失望,扑面而来。虽然爱情在我面前,或许不再是一块纯洁无瑕的美玉,但让人好气又好笑的是,它依旧那么确凿的是我生活的必需品。
如何坦然地面对爱情,是我需要好好思考的问题,也是每一个在四十岁时经历爱情波折的人,同样需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