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妈去年在农村老家修了一栋房子,花了近40万。
这个钱还不包括装修和任何的家电家具在里面,也就是说想要装修和买家电家具还得另外掏钱,并且这笔钱的费用还不小。
过年回家的时候我和我爸聊天,聊到这个房子的时候我当时说,在农村花很多钱修房子其实很亏,因为除了住没有任何的作用。既不能卖也不能租,产生不了什么经济上的价值。
可是我爸却不这么想,因为他不在乎什么经济上的价值。
他说,周边的人都修,难道咱们就不修吗?然后劈里啪啦说了一大堆住在农村的好处用以论证他修这栋房子是多么正确无比的行为。
我听他讲完后,只能苦笑,然后说,站在经济角度我觉得这个钱花得不值,但是站在情感角度我能理解这样的行为。
我爸也笑,又继续给我讲他对于这个房子的计划。说等以后装修好了,还要在房子外面建一个院子,在院子周围还要种上很多果树鲜花之类的。
我妈后来拉着我私下给我讲,说我爸之所以非常坚定地想把这个房子修起来,除了有一种“不蒸馒头争口气”的世俗之心(周围人都修了,自己不修就会被人看不起),更多其实还是在为我、为我哥、甚至为我哥的孩子打算。
他希望我们逢年过节回来的时候有个好的住宿,或者如果有一天我们不想在城市里面住了,还能有个不错的农村房子作为后盾作为退路。
也就是说,兜兜转转,花一堆钱修房子其实本质上还是在为自己的孩子打算。
仔细观察很多父母的行为,你会发现,基本上父母们殚精竭虑、省吃俭用半辈子甚至一辈子,都是在为自己的孩子忙碌。
他们行为的目的、起因都会和孩子有关。
而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孩子是大部分父母们终生的寄托。
为什么是孩子成为了父母们的寄托,而不是其他的人或者物呢?
这里面应该有很多原因,但我思来想去觉得最重要的原因应该是这两个。
第一个,孩子和父母是利益共同体的关系。
世界上再没有比骨血相连更亲密更让人能信任的关系了,也因为这种血缘的亲密让父母和孩子之间建立了一种可以相伴一生的纽带。
人这一生中,身边的人大部分都是阶段性的,会随着自己变老、变穷、变迟钝等各种原因相继离开。
唯独骨血相连的亲人,不管自己走多远变成什么样子,那都是甩不开忘不掉的,也不会遗弃我们的。
这也就让双方变成了可以彼此护航彼此依靠的伙伴,这种牵绊更使父母和孩子成为了可以完全交换和绑定利益的关系。
毕竟,血脉相连一辈子,双方的利益肯定是一个方位的。
第二个,人本质上的孤独属性,需要一个情感的寄托。
人终究都是孤独的,是需要依靠的。
小时候我们以为隔壁班和自己关系好的那个同学可以让自己依靠一辈子,可上了大学后就再和他没有了联系。
大学的时候我们以为初恋会是自己一辈子的依靠,可一到毕业他就把自己抛弃了,独自去闯荡江湖了。
人越活会越清晰地明白,这个世界上真正能值得自己依靠的人很少很少。
而孩子因为和自己血肉相连,因为彻彻底底的利益共同体的关系,自然便成为了诸多不可依靠人群里面最值得被信任被依靠的那个选择了。
情感寄托也得寄托在可以依靠的人身上,不是吗。
世间千丝万缕的人际关系里面,终究只有和自己血脉相连的孩子能达到彻底的利益共同且完全信任、可靠。
所以,孩子成为了父母们的寄托。
可能也正是因为这种寄托的成分存在,让很多人想生孩子,愿意生孩子。
例如我们圈子里面的很多人,拼尽全力省吃俭用也要去拥有一个自己的孩子。
我曾在网上看过一个“为什么我们要生孩子”的话题讨论,里面有很多回答,但有一条让我记忆犹新。
“这世界上的人,大部分在到了中年后,每天过的日子都是在不断地重复那苍白的生活。可孩子的到来却会冲走这种重复,让生活变得有期待,变得新鲜,变得烦恼,更变得惊喜。
他还能让你重新体味一番童年、少年、青年的轨迹,和自己不同也和自己相同的一番成长轨迹。”
孩子是父母们的寄托,但是他又不仅仅只是一个寄托,更是父母们重新体验和感受生活的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里面,双方都在和一个东西打交道,那就是:爱。
犹记得我在高一叛逆期的一次假期里面,在家看见为我操劳的父母心里很是心酸,想着他们为什么要生我,如今为了我上大学把自己搞得这么疲惫。
直到等我长大也开始爱一个人,开始回报父母时我才明白,原来爱这个东西并不是一定要得到,付出同样可以让一个人感受到爱。
为了心爱的人省吃俭用,只为给他买上一件他喜欢的衣服。收到衣服时,他那灿烂的笑容让我觉得一切都值得了。
过年回家时,给父母买上许多好吃的东西。我不吃,就看着他们大快朵颐地吃,心里却比自己吃还开心。
付出,原来也可以让自己得到爱。
过年时,我观察到我爸妈他们每每看着自己亲手修建起来的房子时,眼睛里面总是充满着自豪和骄傲的神情。
我想他们在那个我看来没有经济价值的付出过程里面,是真的有得到的。
人和这个世界相处,是需要双向互动才能感受到快乐的。也就是说我给与你,同时你又可以给我回应。
如果只有自己一个人,没有任何的回应,我们是感受不到快乐的。
父母和孩子相处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给与和回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面爱还从一份儿变成了两份儿。
给与是一份儿,回应又是一份儿。
千百年来生育不断,这里面有各种政治、经济的原因,但最核心的驱动还是爱在父母和孩子之间起作用。
它让爱升级了,让爱加倍了。
孩子是父母们的寄托,这可能是很多人以及圈子里面的人最初走上拥有孩子的一个简单初衷。
但在那个寄托的过程里面,在爱从一份儿变成两份儿的流动里,双方应该都得到了比“寄托”更值得、更有意义的东西了。
重新认识生活,感受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