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天要醒过来
我自己从小到大没有因为身份收到过什么特殊对待。记得小学五年级还有过一个“女朋友”,暑假前谈成,一星期分手,当初是被她发了封邮件分手的,悲伤的一小会,不是因为是初恋,更多是感叹自己居然这么没魅力。当初是因为大家都在谈女朋友,所以我也跟风了一次,完全是下意识的。
后来慢慢发觉自己是不同的。七年级时候经常和当初的校草一起去澡堂,算是点小福利吧。也不是多么有心计,就是觉得自己会被吸引吧。但是当初也没当回事,并没太放在心上。
出国后有一次班级去旅游,忘记了白天去干什么,傍晚回旅社的路上就我和另一个13多岁的男孩子,金发碧眼的,我当初下意识的打算去拉他的手,觉得蛮可爱的,后来被甩开,然后他说了些什么,当初德语不好听不懂,猜想下大概就是说他不是同性恋之类的吧,这一个瞬间我真正意识到了我和别人的不同,人知道了我对同性的想法不是大众所认可或广泛接受,习以为常的。
也是这个时候我开始探索我的性取向,意识到了我的不同以及性取向的重要性。从那时开始我开始有意选择交友的性别,变的更倾向和异性交友,变得和同性谈不来,甚至紧张,开始有意回避同性。
也许有人觉得男同性恋在男更衣室相当于在男异性恋在女澡堂,但我反而倾向和他们刻意保持距离。因为我不是躲躲藏藏的人,你敢问我是不是gay我就敢回答你我是gay,所以班级里大多数都是知道的。
为了避免尴尬,上体育课后的洗澡,更衣阶段我都是宁可省略然后回家洗的。和异性的关系反而很轻松,她们当着我的面谈经期,挑比基尼问我意见,更有甚者问我gay们怎么ML的事,我想提示下我是男的,被她们一句“那又怎样你是基佬”怼回去了。
一方面我很庆幸我的特殊身份,给我的眼睛戴上了一个不同的滤镜,让我从一个不一样的角度看到了世界。比如作为少数人群,我对其他有关少数人群的话题也会更感兴趣,比如肤色/种族问题或其他性取向的处境。让我知道一件事的对错不是由“大多数人是否这么做“所决定的,而是通过“理性思考和感性判断”所衡量的。这个身份还有一个加分项是给予了我免疫大部分性暗示的广告和宣传。
当然这个身份也有糟糕的一面,我个人最反感的是那群不知为何自己作为同性恋就莫名其妙面的骄傲的人,与其说是做回自我更多是在彰显自我。
我喜欢George Carlin,他曾说过一个观点我很赞成,大意是:人应该为自己后天取得的成绩骄傲比如善于绘画,演奏乐器或者某项体育出众,而不是先天获取的身份例如肤色,发色,人种,国籍,身高等。
很多人把性取向比做肤色,是与生俱来的,所以在我眼里没必要因为自己的性取向骄傲或低落。还有一点就是我不喜欢那些表示无法接受同性恋的人,一旦发表言论就会瞬间遭到众人的反驳。我认为每个人的接受能力不同,如果有人不能接受但保持尊重的态度,又有何不可(这里福福觉得如果不接受并且发表出来的,尊重的可能性很小)。这个世界不是顺着你来的,一个陌生人和我非亲非故的,能不能接受我对我个人影响不是很大。
无论是对父母还是朋友出柜,我的路都是一帆风顺的,在学校没被霸凌过,因为不少人看多了成龙电影怕我会功夫,不敢欺负我,在家也没任何风波,朋友圈内也淡然接受,所以当我看到有人因为这个被逐出家门,另眼相待,遭受辱骂甚至选择自尽的时候,我更深层面的感受到了所谓”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比人与狗的差别还大“。
最近看一个记录片,讲述关于中国第一本介绍关于同性恋的书籍,听到有人买了书大冬天只敢在外面看,看完了第一反应是烧掉这本爱书的时候,我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如果你不是身在其中,
事情的严重性在一个你无法感知的层面。
虽然我的开局在gay里算得上是简单模式,有时候莫名的开心自己是gay,不是说自己多么与众不同,而是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感到高兴,就好像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一样,对自我有了认同感,但偶尔我还是会产生某种疑惑。
当我看到身边的广告牌,宣传片里出现的都是一男一女带着一个男孩一个女孩作为家庭的标配的时候,我有时候会问我自己是不是错过了什么。当被得知同性恋不被允许献血,除非可以保证一年内没有性行为的时候,当同性婚姻在大多地区依旧不被认可时候,当有人仅仅因为同性身份开启“生理卫生课补习班模式”大喷特喷的时候,你很难依旧心甘情愿的认为自己和当今的社会并未脱节。
关于女生的胸,别人什么看法我不知道,你被蚊子叮过么?那个包放大几十倍安到脖子以下腹部以上,对我来说就是胸了。一开始接触xxxxhub,看到她们在挤压那个部位我还在想是什么目的,后来发觉原来是有人喜欢那两块,看起来做运动时候像是负重一样的肉。